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 

常香玉

(1923~2004)豫剧表演艺术家,河南巩义(巩县)人,原名张妙玲。

 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,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,拜翟燕身、周海水为师,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。初学小生、须生、武丑,后专演旦角。常香玉幼功深厚,10岁登台,13岁主演《西厢》,名满开封。原唱豫西调,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、祥符各调,并吸收曲剧、坠子、山西梆子、河北梆子、京剧等一些唱腔,别创新腔。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,从而潜心钻研青衣、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。1941年赴陕甘演出。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,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。

  1951年为支援“抗美援朝”,她率香玉剧社在西北、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半年,以演出收入捐献“香玉剧社号”战斗机一架,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、文化部等部门嘉奖,被誉为“爱国艺人”。1953年,常香玉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,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、180场。1954年,受国务院委派,常香玉率团赴新疆,140天辗转1500多公里,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边防战士和边疆各族人民的问候送到天山南北和边防哨所。此后,常香玉多次受党和国家派遣,率团赴大庆、广西边防等地慰问演出,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。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,常香玉身体力行“三贴近”,始终和广大观众联系在一起。常香玉演出地点多是农村、厂矿、学校,服务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,从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。她曾说:“我们干每一件事都要懂得民意,老百姓往哪想,你就往哪做。”她视演出为生命,无论何时何地,从不因为个人原因耽误一场戏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河南戏曲名家演唱会举办前夕,常香玉的老伴陈宪章病情加重,医院4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,常香玉仍然如期参加了演唱会。

  作为一位豫剧大师,常香玉既有精深的艺术造诣,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。新中国成立以前,她在陕西、河南等地经常以多种形式赈济灾民,广大群众至今念念不忘。建国以后,常香玉更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生活非常朴素,可是每逢国家和群众遇到困难,她又总是慷慨解囊,毫不吝啬。她经常对孩子说:“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,该花的钱上万也要花。”在举办亚运会、庆祝香港澳门回归、抗击“非典”、帮助下岗职工等许多重要演出活动中,常香玉都不顾年高体迈,义演捐献。2003年,她抱病前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地,参加慰问河南籍民工的公益演出。常香玉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育人不悔,培养了众多豫剧表演艺术人才。1987年12月,经省委批准,她自筹资金22万元,设立“香玉艺术奖”,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。该奖项共评选9届,获奖人员130多人,遍及全国8个省(市、区),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  常香玉终身追求豫剧艺术事业,一生都在实践着“戏比天大”的名言。从艺70多年来,她广征博引,吸收京剧、评剧、秦腔、河南曲剧以及坠子、大鼓等艺术之长,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;她刻意创新,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,把风格不同的豫东调、祥符调、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,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,对豫剧在全国和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她的唱腔字正腔圆、运气酣畅,韵味醇厚、格调新颖,多彩多姿、雅俗共赏;她的表演刚健清新、细腻洒脱,内涵深邃、个性鲜明,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,一人一貌,栩栩如生,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。其代表作《花木兰》、《拷红》、《断桥》、《大祭桩》、《破洪州》和现代戏《人欢马叫》等久演不衰,许多剧目已成为豫剧艺术精品,有的已经在舞台上演出半个多世纪,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,传唱不息,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,为豫剧艺术殿堂增添了绚丽的光彩。新中国成立后,常香玉历任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主席团委员,西北局妇联执[FS:PAGE]行委员,西北文联委员,中国文联执行委员,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,河南省文联副主席、省戏剧家协会主席,河南省豫剧院院长,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、省文化厅顾问等职。


website qrcode

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

在线客服
 
 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六 :8:30-17:30
 联系方式
种经理:13385379297
传真:0537-2381196
邮箱:sdlt666666@126.com
地址:济宁市建设南路16号